咨询电话:0531-55570951

首页 >试题中心>文章详情

文学常识-课外-文学流派-中国-古代

2021-04-22

文学常识-课外-文学流派-中国-古代


1.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2.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 向秀、王戎。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3.   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4.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格调柔弱,内容平凡,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官体”之名始见于《梁书·简文帝纪》对萧纲的评语:“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陈后主等。

5.   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代表人物是谢朓、沈约和王融。

6.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代表作品是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7.   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其中“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8.   前四史:“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9.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讨武氏檄》 等。

10.  中唐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领袖人物是韩愈、柳宗元。

11.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12.  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 为主。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13.  田园山水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盂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

14.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他们的口号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15.  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流派之一。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产生于西蜀,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 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形成了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16.  南唐词派:五代时南唐的一个词派。代表人物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元老冯延巳,南唐词派与花间词派类似,在总体上亦以“男女情事”为主要题材,在直接抒情内容上,南唐词派也大体不出“伤春”和“悲秋”的离愁别绪,总体格调也是柔婉深约,蕴藉含蓄。不同之处在于:南唐词人的眼界较大,感慨较深,风格亦有趋于纯任性灵。在抒写恋思别情时,有时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感慨,从而导致了词整体美学品位的上升,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其中后主李煜的成就最高。

17.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跟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人物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

18.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宗“一祖三宗”之说,形成了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19.  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后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当时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于是刊售《江湖集》《续集》《后集》等书,后人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皆相似,故称之为江湖诗派。《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20.  台阁体: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1.  荼陵诗派:明初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鹜,形成一个以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轶宋窥唐”,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

22.  唐宋派: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23.  吴江派:明代戏曲流派之一,也叫格律派,以吴江人沈璟为代表。他主张戏曲的语言本色,强调戏曲的音律,并以此为品评戏曲的唯一标准。 在创作实践上,其“命意多主风世”,戏曲内容多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和宿命论。他的曲论主张得到当时戏曲名家吕天成、王骥德、卜大荒、叶宪祖、冯梦龙、顾大典、沈自晋、范文若、袁于令等人的支持,被奉为领袖,从而形成“吴江派”。

24.  临川派:明代的戏曲(传奇)文学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 等传奇,着重刻画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 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玉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该流派曲家还有冯延年、邹兑金、阮大铖、吴炳、盂称舜、凌濛初等。

25.  公安派: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26.  竟陵派:竟陵派又称钟谭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故被称为竟陵派。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 反对拟古之风,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以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

27.  复社:明末的一个全国性文社组织,领导人是张溥集合十个社团,约于1629年成立复社。复社成员正义感强,崇尚气节,关心大众疾苦,以文社形式进行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们身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又积极参加实际的政治斗争,所以在创作中大都能注重反映社会生活,感情激越,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诗词方面造诣较高的有吴伟业、陈子龙等,他们的诗作凝炼深沉,对时政的浑浊有所揭露,关心民生疾苦,尤擅七言歌行与七言律诗。散文方面张溥风格亢爽、文笔跌宕,黄淳耀简洁明晰、活泼有致,侯方域富于浪漫气息,各有特色。

28.  桐城派: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刘大櫆进一步探求了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是姚鼐的老师,在桐城派上,是承先启后者。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张提倡 “义理(内容合理)、考据(材料确切)、词章(文词精美),三者不可偏废”。


精品课程推荐